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1963年,中国主动让出了一片土地,既不是打了败仗被迫放弃,也不是不小心弄丢了,而是我们自己决定划出去的。
这个地方名叫坎巨提,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说过。但鲜为人知的是,这里曾进行过一场表面吃亏、实则赢得战略优势的交易。
【不是所有的“属于”,都能拿得回来】
耿飚头一回在北京西直门的外交部档案室瞅见那张老地图,纸都泛黄了,边上还裂了口子。他凑近细瞧了瞧角落的章子,上面刻着:“光绪十五年制的”。
坎巨提啊,就像用红笔圈出来的一小块地方,它紧挨着帕米尔高原的西南边,孤零零的,“说起来是咱们的,可实际上咱没管着。”他皱起了眉头。
啥时候不见的呀?
1891年以后啊,英国那些殖民军队就闯进了帕米尔高原。
档案记录得明明白白,清政府既没动手,也没去谈判,连个声明都没公布。英军就直接把旗子插上了,设立了管理的地方,还修了条小路,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和钱币。
从那时候开始,坎巨提就不再属于中国了。
战争时期,这块地方无人问津,直到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开治理,巴基斯坦接手了之前英国管辖的这部分地区。
中国在地图上划了那么一条红线,但实际上,那边连个人影、一个士兵的影子都没见着。
1950年的时候,有一队人去新疆的西南边陲探险,他们一路往西边走,到了和田后,又朝南翻过了喀喇昆仑山,来到了形状像“鸡脖子”的地方。
他们朝着坎巨提那边看,路已经不通了,那里地势高低相差上千米,到处是悬崖和冰川,连动物都不会靠近这儿。
“这儿,能管得好吗?”大家都不敢应声。
1960年的时候,边境问题开始被拿出来商量,巴基斯坦的谈判代表拿出了一张地图,他们用手指着图上说:“这一片地方,一直以来都是由我们来负责管理的。”
耿飚没有说话,他以前也碰见过这种场面。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,缅甸边境上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。他心里清楚,有些事情可以商量,但有些底线,谈了也是白搭,根本要不回来。
不过这次可不一样,“坎巨提现在成了张王牌。”他在心里琢磨着。
【筹码背后,是通道】
1959年,中国着手打算在西南方向修条路,目的地不是西藏,而是从新疆往外延伸,目标直指塔什库尔干。继续往西边走,就是喀喇昆仑走廊了。
这条通道,在地图上看起来就像一条细长的线,深深扎进巴基斯坦腹地,一头延伸到克什米尔地区,另一边则紧挨着印度掌管的锡亚琴冰川,地理位置特别关键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,咱们国家西边是苏联,东边挨着印度,南边又是美国,整个西部像被围了起来。想打破这个困境,唯一的出路在西南方向。
耿飚心里清楚,要是中国能掌控这条走廊,就能找到一条新的出海通道。他把这路径比作“大门后面藏着的小道”,虽然不起眼,但危急时刻能派上大用场。
“用坎巨提来交换这条通道,你觉得咋样?”他转头问旁边的人。
对方有点迟疑地说:“这地方我听都没听过,能换吗?”
因为这东西没人听说过,所以也就没人站出来说不好。
1959年年底,耿飚拿着一叠地图就去了巴基斯坦,既没有安排正式的会谈,身边也没带多少人。
他每天住在伊斯兰堡的宾馆,清晨步行前往对方的使馆,目的不是为了争执,而是为了和解。
“我们决定不管坎巨提了。”他轻声说道。
对方愣了一下,惊讶地问:“你不是开玩笑吧?”
“我有个要求。”他铺开一张喀喇昆仑走廊的地图说,“你得认可这块地方属于我们。”
巴基斯坦的代表瞅了一眼地图,脸上的神情不一样了。
坎巨提地方挺小,总共才2000多平方公里,全都是高山、峡谷和冰层,一年里头只有三个月能走得进去。对他们来说,那块地方更像是个标志。
中国想要交换的地段是喀喇昆仑走廊,它东西延伸,大约有5800平方公里大,地形比较平坦,最重要的是,那里适合修建道路。
巴方沉默了好一阵子,才开口问道:“你们这是想用小的来换我们大的吗?”耿飚没有直接回应。
对他们来说,这是个意外的喜悦;而对中国,则是早有安排的事情。
【不是援手,是互换】
1962年10月的时候,打仗的事情发生了。
听说中国和印度在藏南地区以及中印边界上发生了激烈的冲突,这事儿让巴基斯坦也焦急起来。
在拉瓦尔品第的一个办公室里头,巴基斯坦的外交顾问急匆匆地问:“咱们真的跟印度动起手来了吗?”
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代表微笑着说:“动手了,并且我们胜了。”
消息迅速在南亚传开,印度北边一路后退,中国军队进展飞快,把印军在山地战斗中打得毫无招架之力。
在克什米尔那边,印度军队换了位置,巴基斯坦瞅准了这个空档,觉得有机可乘。
“要是中国跟印度打交道,你们会不会也乐意站出来,在克什米尔这事儿上帮我们说句话?”他们头一回这么主动问起。
耿飚没有立马回应,他心里明白,中印这么一杠上,巴基斯坦头一回真切感受到,中国不只是说说而已,是真能付诸行动的强大后盾。
现在这个时候提“归属安排”,真是恰到好处。
1962年年底的时候,协议的初步稿子已经写好了。
中国认可巴基斯坦对坎巨提的实际管辖,两边把喀喇昆仑山当作分界线。
巴基斯坦方面认可了中国对喀喇昆仑走廊拥有所有权,还在地图上做了相应标记。
中国文件上明确用红笔和绿笔标出了重点。
“这是政治上的互相让步,不是单纯的帮忙。”耿飚在内部会议上强调。
中国提议换地,并不是出于友情考虑,而是想要打破南边的封锁。那条通道,后来成了修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关键部分,也是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早期影子。
对巴基斯坦来说,这是个重大决定,他们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承认,因为中国头一回在国际文件里没有否认克什米尔北段属于巴基斯坦。
这个协议,有些具体内容还没对外说出来。
过了好些年,一位上了年纪的外交官讲道:“就算地图上没盖章,界限也能刻在那儿。”
【不是让,而是谋略】
耿飚并不是在搞善事。
他在新疆、缅甸、越南这些地方都聊过地界的事儿,心里门儿清哪块地方关键,哪块地方没啥用。他还明白,谈边界可不光是动动笔画个地图那么简单,更是在为将来的战略布局打算呢。
“地方是固定的,但政策是可以变的。”他老这么说。
坎巨提那地方,地势险峻得很,年平均气温低得离谱,连零下十度都不到,雪豹都难得一见,派兵驻扎不容易,搞建设更是难上加难。
从1956年开始,中国就在西南地区考察能不能建一条通往外面的路,大家伙儿的看法都差不多:“只有喀喇昆仑这条路能走。”
要打通往外界的交通,关键在那条走廊。耿飚深知此理,所以早早就派了勘探队去实地测量那条路。虽然走廊也位于高原,但地势较为平坦,适合进行施工建设。
再说了,那个地方并不归印度管。
“你们打算真的开始建路了吗?”巴方将领问道。
“得赶紧修路让车能走,不然这块地就没啥用了。”
在谈判中,中国可不是好惹的,咱们手里握着的是“名义上的主权”,但实际上换来的是“实实在在的通道”。
喀喇昆仑走廊后来变成了中巴经济走廊北边的重要部分,过了好些年,它就像一条纽带,把瓜达尔港和喀什紧紧相连,也让阿拉伯海与中国内陆通了起来。
可是坎巨提呢?它没得到国际媒体的大肆宣扬,就悄悄地淡出了历史舞台,地图上的颜色也换了新,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。
“我们追求的不是眼前的小胜利,而是长远的战略规划。”耿飚讲道。
有人内部提出反对,说放弃领土就是胆小怕事,可他没跟人家争论,只是说了句:
你得到一块地,要是没人管,早晚还是会失去;但你修好了一条路,它就会一直留在那儿。
1963年3月份,《中国和巴基斯坦的边界条约》被正式确定下来了。
中国头一回跟邻国彻彻底底地解决了边界纠纷。
没有硝烟,没有对抗,有的只是地形、实际状况和智谋。
信通配资-山西配资公司-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-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