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同栖新景》创作谈
蒋洪亮
在艺术的浩瀚星空中,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与心灵对话、与自然共鸣的奇妙旅程。我的国画作品《同栖新景》有幸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写生作品展,让我对这次创作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。
《同栖新景》蒋洪亮 作
01
灵感的源泉
展开剩余73%艺术创作,从来都不是凭空臆想,而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,汲取自然的养分。
《同栖新景》的创作灵感,源于一次与丛竹的邂逅。当我踏入那片静谧的竹林,仿佛进入了一个绿色的世界。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,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,微风拂过,竹枝轻轻摇曳,发出沙沙的声响,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美妙乐章。
我静静地伫立在竹林中,仔细观察着每一根竹子的姿态。它们有的粗壮挺拔,直插云霄;有的纤细修长,随风舞动。竹枝相互交错,形成了一个个独特的空间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。这些自然的美景,如同一股清泉,滋润着我的心田,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。
02
取舍的艺术
构图是绘画的骨架,决定了画面的整体布局和节奏感。
在构思《同栖新景》时,我经过反复思考,最终决定采用六尺宣竖式构图。为了突出画面的主体,我将四分之三的画面用大小竹枝前后虚实写出。运用小写意双构填色法,以简洁而富有变化的线条勾勒出竹子的轮廓,再通过填色的方式,表现出竹子的质感和空间感。
在布局上,我注重疏密对比。前面部分的竹子较为密集,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和线条的粗细变化,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;后面部分的竹子则逐渐变得稀疏,色彩也更加淡雅,形成了一种虚实相生的效果。而剩下的四分之一画面,我用竹枝延伸出去,保持一种疏朗的状态,与前面的密集部分形成鲜明对比,使画面更加富有层次感和节奏感。
为了打破画面可能出现的单调和呆板,我巧用四五枝高低错落的竹枝横向穿插其中,这些横向的竹枝,如同灵动的音符,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。
03
色彩的交响
在这幅作品中,我没有描绘竹叶,而是将重点放在了竹竿和竹枝的表现上。小写意双构填色法是我主要的创作技法,它既保留了写意的灵动与洒脱,又融入了工笔的细腻与精致。在描绘竹竿时,我用笔干脆利落,线条刚劲有力,表现出竹子的坚韧不拔。而在填色时,我注重色彩的搭配和过渡,红、黄、绿、灰、黑等多种色彩相互交织、相互映衬,形成了一种丰富而和谐的视觉效果。
红色象征着热情与活力,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温暖的气息;黄色代表着希望与光明,如同阳光般照亮了整个画面;绿色寓意着生机与自然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郁郁葱葱的竹林之中;灰色则增添了一份沉稳与内敛,使画面更加富有质感;黑色作为点缀,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,突出了竹子的轮廓和立体感。这些色彩的运用,不仅是对自然色彩的写实描绘,更是对时代精神的象征和表达。
04
和谐的共鸣
在画面中,那些姿态各异的竹枝,仿佛是一群灵动的生命在翩翩起舞。它们相互依偎、相互支撑,这种和谐之美,不仅体现在竹子与竹子之间,更体现在人与自然之间。
在当今社会,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,自然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,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,常常忽略与自然的和谐相处。而《同栖新景》这幅作品,正是想通过艺术的语言,呼吁人们尊重自然、保护自然,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每一根竹子,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和希望,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默默生长,见证着时代的变迁。而我们作为人类,也应该像这些竹子一样,坚韧不拔、积极向上,在时代的浪潮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。
来源:赣南日报
编辑:陈 靓
复审:郭祥达 陈席荣
终审:符一品
发布于:北京市信通配资-山西配资公司-配资实力证券配资门户-炒股配资知识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